近年來,東??h抓住發展機遇,用一往無前的干勁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,農村改革與科技創新活力更加強勁,城鄉融合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加雄厚,農業強縣建設的步伐更加穩健。
一是蘇北糧倉根基更加穩固。堅決扛起糧食安全責任擔當,落實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,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,大力推進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,糧食播種面積突破并穩定在246萬畝以上,糧食產量實現持續增長,總量由2020年的23.36億斤增長到2024年的23.47億斤,2025年積極克服持續旱情等不利因素影響,夏糧再獲豐收。全縣現有“菜籃子”基地23個,蔬菜總產量從85.81萬噸增長到98.31萬噸;生豬飼養量連續多年位列全省前十,年出欄量從64.55萬頭增長到77.31萬頭;水產品總產量從6.75萬噸增長到7.58萬噸。
二是農業產業發展步履鏗鏘。培育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,省級10家,市級25家,扶持家庭農場、農業合作社能力提升,獲批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,形成典型案例在全國推介,農機保有量、農機智能化應用全省領先。全縣現有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10家,營業收入從50多億元增長到104.17億元,實現了翻番。全縣累計建成重點項目116個,完成投資131.74億元,萊卡爾、麥金地、騰茂飼料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,國素“三素”、興華薈等項目快速推進。建設七河生物香菇智慧工廠,成為東海農業新亮點。老淮豬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持續增強,申報全國農業文化遺產。打造“福如東海 晶質農品”農業區域公共品牌,綠優比重全省靠前,獲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個。
三是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更廣。農民收入實現持續快速增長,2024年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7302元,連續多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,年均增量是“十三五”時期的1.4倍。城鄉收入比從1.82:1降至1.67:1,農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續增強?!笆奈濉睍r期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銜接過渡期,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,推動實現由“脫貧攻堅”向“全面振興”的歷史性轉變。脫貧群眾收入穩步提升,生活條件持續改善,累計投入各級銜接及幫促資金3.1億元,實施項目136個,形成經營性資產年收益1204萬元。
四是農村人居環境更加舒適。農村基礎設施持續往村覆蓋、往戶延伸,實現絕大部分通自然村和村組巷道硬化,農田水利設施得到改善,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8.28萬畝,占比81.4%,今年首次獲批超長期國債建設8.05萬畝。實施農村戶廁改造“1234”工作模式,推進“十四五”農村改廁任務全面完成。獲批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30個,海陵生態湖景休閑觀光片區項目總體進度96%。持續加大財政投入,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,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“四季戰役”,村容村貌得到改善。啟動糞污資源化處理及利用項目,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6.48%,農藥化肥使用量連年下降,秸稈綜合利用率97%。
五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有序。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全面啟動,試點村完成合同簽訂。農村承包地“三權”分置制度框架更加清晰,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基本完成,村級財務管理和資產運營更為透明高效,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穩步提升,村均從60多萬元增長到81.33萬元。發揮村規民約引導約束作用,推進農村移風易俗,集中整治高額彩禮、大操大辦、厚葬薄養等突出問題,鄉風文明程度不斷提高,農民群眾精神風貌持續提振。
下一步,東??h將堅持久久為功,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,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,守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返貧底線,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,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,奮力建設高水平農業強縣。